close

 

「廖敏雄~~全壘打~~!!」

那一年,我們仍然青澀,躁動的靈魂,如同九月颳起的九降風......。

拜國片重新振作之賜,年中即下檔的《九降風》這陣子在信義及新竹威秀影城重映,150元一次看兩部,同時連映的還有林書宇導演於2006年的作品《海巡尖兵》,此片拿下當年金穗獎最佳劇情影片、最佳編劇,更在2006年的台北電影節打敗所有劇情短片、長片,拿下該年最佳劇情片。

我欣賞導演敏銳的觀察力以及說故事的功力,他將當年時報鷹的光輝與落寞做為片中人物情感發展的時間緯線,當時報鷹奪下季冠軍的那一刻,片中人情感的凝聚達到最高的一點,「我們是兄弟」的相挺情義不斷地展現在生活各樣大小事中。然而,隨著職棒簽賭案件的爆發,時報鷹潰散如過街老鼠,片中人的情感也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最後雖未化為烏有,然而情感卻已殞逝。

 有時候我會回想,在個人的生命經驗中的那個青澀曾經,除了讀書、考試、上課、下課、暗戀女生外,還有甚麼值得駐足留戀或令人回味再三的?當片頭那句「廖敏雄,全壘打~~」響起時,卻令人難以自己的紅了眼眶。對呀,那就是屬於我們這一代人曾經共同擁有過的。下課後衝向球場為自己支持的球隊吶喊加油,看到不爽時會將手中的大亨堡扔向場中發洩憤怒的不理性衝動,不論甚麼時候都要收聽中廣現場轉播的職棒比賽,得知心愛的球隊轟出一支全壘打時的又叫又跳,就是屬於我們這代人的熱血青春。片中的七個人總是抽菸、喝酒、打架鬧事、無照駕駛、到撞球場敲竿消磨時間、到棒球場吶喊揮灑熱血。然而,這些人的「不良」卻不會讓人生厭,反而有種親切感油然而生。我想,這種親切在於,這雖不是我個人所「經歷」的青春,卻是我所「見證」過的。

台灣校園電影的發展,在兩岸三地當中,屬於發展最成熟的地區。然而與每年亦生產不少青春校園電影的好萊塢相較,台灣的校園電影(與其說是校園電影,不如說是由青少年為主題的電影),總有屬於台灣的韻味,一種在體制內掙扎的哀傷、酸楚,或興奮與快樂,卻還是能不斷地展望未來。或許這與台灣在教育體制上的特殊性有關,每個人從小到大,難免受這意識形態強烈,屬於禁錮青春恣意發展的堅固結構影響。故所謂的「不良分子」,在學生眼中卻可能是英雄,得到老師的青睞或學業上的榮譽並不算甚麼,這是體制內的噤聲蟲、順從者;而真正風雲的是體制的對抗者,不論是針對兩性認同的對抗、自由戀愛的對抗,對教官秩序的對抗、社會價值的對抗......等各種價值衝突的對抗場景,成了一段又一段校園電影的主題,帶著喜悅、掙脫、悲哀、衝突、成長。然而最後仍能化為一抹歸於平淡的微笑,並對那段曾經澆上一杯追思的奠酒。或許有人會質疑,為什麼沒有導演要拍攝教化題材,計畫拍出像《春風化雨》、《卡特教頭》等如沐春風的勵志東西?但在台灣這種教育體制下,如沐春風的題材無疑是畸形體制的幫兇,反而不如那些在壓迫中尋找自我認同的淡淡哀怨,還比較能夠引起觀影者的共鳴。

於是,《九降風》給予我的悸動,不一定是復刻出「我曾經做過甚麼」的熟悉,而是傳遞出一股共有的年少輕狂的哀怨情緒。雖然劇情結構仍有些鬆散,且對片中人物的刻劃過多地關注在男生上,但導演依舊成功地說了一個故事。一個比我帶種幾百倍,行徑是當年我所不敢為的一群人的故事(或許當年的我也樂意活在一個封閉的結構當中)。片尾,小湯與廖敏雄戲劇性地相遇在屏東棒球場,小湯舉行屬於自己的畢業典禮,埋葬了他的曾經,為因自己不慎摔車造成摯友阿彥的死去而深深悼念。而廖敏雄的出現,不復以往的強打豪氣,微胖的身材穿著當年染滿放水球罪孽的十八號球衣。兩段對過往的緬懷,交互撞擊,或許突兀,卻為全片注入一股願為過去的錯贖罪的情緒。畢竟,救贖的希望依然存在,有罪的人還是可以朝著未來擊出一支又一支的深遠全壘打。

這就是在這塊土地上,屬於男生的共同青春回憶,雖然沒有《麥田捕手》控訴世界的勇氣,沒有《巧克力戰爭》撼動宇宙的決心,然而在凜冽九降風的吹拂之下,我們對逝去的曾經,深深感激。

 

ps.1
九降風典故
「九降風」一詞最早出現於清康熙三十三年的「台灣府志」卷七風土志,文中稱「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俗稱為九降風」,「九降」之名與九月起風有關,名稱出現迄今已三百餘年,「九降風」速度每秒可達二十公尺,威力不亞於輕度颱風。

 

ps.2
《九降風》官網http://blog.sina.com.tw/9winds/
《九降風》預告片段http://tw.movie.yahoo.com/videoplayer.html?id=2643&type=movie&play=34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220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