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應住英國的姐姐與姐夫之邀,一月底時我們家三個人跟姑姑一起飛到普吉島,展開為期5天4夜的自助旅行。



很多人不知道我有姐姐,只曉得我有位雙胞胎的妹妹。這也難怪,我姐在我高中的時候就跟姐夫飛到英國生活,再加上她大部分的時間都獨自在外地生活,少有一起住在家裡的時刻,所以有時候在計算自己身邊親密的家人時,習慣性地沒有將她擺在計數之中,更遑論一起去旅行。算算她在英國也待了十年,這次有機會在普吉島相遇,全家人都很期待。

談起我這位姐姐,我很佩服。她是我爸第一段婚姻的產業,我爸這段婚姻結果並不十分愉快,讓當時我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許多傷痕。打從我開始有記憶以後,正值她青春叛逆期的年華,她對我跟我妹,甚至是作為她後母的老媽,充滿敵視與怨懟。當時的她,一下課把自己就關在房間中,足不出戶,到了吃飯時間也不願出門,令爸媽相當頭痛,老爸的個性又烈如火,根本不在乎什麼說道理的管教方式,小孩不好,打就對了,於是在惡性循環之下,她跟爸媽的關係落入冰點般的冷漠。而她的房間,對當時的我來說,如同禁地一樣,接近一步都讓人緊張。不過記得有一次,她大概那天心情很好,破例帶我進她的房間參觀,房間的牆壁貼著許多當時(約二十年前)西洋巨星的海報,像Macheal Jackson尚未漂白前的「顫慄」專輯,Madonna還留著俏短捲髮的樣子,以及剛單飛不久的George Macheal等;她還秀了一下她的收藏,一系列飛碟唱片發行,銀灰色包裝的卡匣,滿滿地排放在她的抽屜及櫃子裡面,給了當時還不知道什麼是英文的我,很深的記憶與印象,她日後也是靠這些英文老歌自修,練就良好的英文口語對話能力。但也只有那麼一次,之後就再也沒踏入過這個禁地。過沒多久,她國中畢業,由於成績太爛,姑姑說要好好管教她,於是她離開家,被送到高雄讀書,之後再也沒住一起過。

我媽在這衝突當中的角色,有些吃力,畢竟從各類國台語戲劇的詮釋當中,後母大都是艱難的角色,更遑論現實生活的真實呈現。坦白說,小時候我很少看見媽媽跟姐姐之間的互動,也不是很清楚他們之間是否也有過風風雨雨或峰迴路轉。然而當姐姐自從到外地唸書,接著工作以後,外在環境的歷練,讓她長大成熟,逐漸體認到家人的重要,也承認了我們這群住在台北的人,才是她真實,在血緣上相當親近的人;也因老媽生病,姐姐也看到老媽在病中的毅力與對上帝的堅毅,使她頗受感動。我念高中時,姐姐由於工作的關係,搬到永和住,跟我們家相隔沒有多遠,我也在這個時候才真正地對於「自己有位姐姐」這件事產生較為強烈的感受。當時姐姐時常來探望老媽,陪她聊聊天、說說話。她每次來,少不了就是帶好吃的東西給老媽補補身子,她們倆也是有說有笑的互動。高三的時候,姐姐跟姐夫去了英國,出發前,老媽還把兩個人叫到床前叮嚀了一些事,這些話的內容或許只有他們三人才清楚,不過當老媽去世時,姐姐在電話中知道消息後,唏哩嘩啦的哭聲,雖然她總是以阿姨來代替媽媽這個稱呼,但我想其實在她心中,或許老媽早就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

我從來沒有跟姐姐聊過她的心境是怎樣轉折的,不過可能自己也很想問問,是一個什麼樣的念頭,促使她出現很大的轉變,不再用冷漠或敵視來對待家人,而轉以另外一種關懷和接納。據我側面的觀察,老爸跟姐姐的頭腦十分類似,他們都是屬於短視、直接、表面、缺乏深度與轉圜的思考模式,簡單的說,實在不夠聰明。姐姐自己也承認自己對唸書實在是一個頭兩個大,不過她也不會去羨慕我跟妹妹有機會讀到大學。「人各有志」,這是她簡單思維下,有關讀書這檔事的結論。姐姐也沒有信基督,但因老媽的關係,她對基督教一直很有好感,不過我想若跟她談那些教義的饒恕理論或誡命信條等東西,她大概不會有興趣,也很有可能是對牛彈琴。,然而,她就是這樣與我們和好了,不再有怨懟、憤怒、仇視。對照起身邊那些常常受傷害,一天到晚重複受傷療傷遊戲的弟兄姊妹而言,我那笨笨的姐姐,或許才是真正了解什麼是饒恕,並且能夠實踐的人,她的簡單哲學可能只是「不計較」吧,也不用費事地跑去找她深談什麼,談她曾經的痛,挖過去的傷疤,塑造出大和解的場景,我真的認為,她是想不多的。或許因為這種單純,反而得以成就饒恕,這件似簡單又不簡單的鳥事。

我真的很佩服她,並非是她請我們去度假,而是從她自修英文的毅力,孤身闖蕩異國的勇氣,以及不計較過去得失的度量所折服,她真的是很棒的姐姐,我感謝上帝,讓我有幸是她珍視的家人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220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