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的影響,大略可分三個層面來談,首先是產業部份,再來是資本主義的興起,最後則談都市化與社會問題。

(一)工業革命與產業創新
  
  這個時期的工業革命影響下的產業創新主要是在民生基礎工業,即是紡織業、煤鐵礦冶、動力機械(蒸汽機的改良等)、交通建設(鐵路及輪船)四項。以及工廠制度出現,傳統手工製造業與家庭生產型態迅速沒落,而走向工廠制大量生產、專業化分工的工作型態。但整體而言,此時期的工業革命在各個產業上發展程度參差不齊,故舊有的工具及生產型態並非馬上立遭全面淘汰。在此大略介紹上述四項產業的發展情形,首先是紡織業:
1. 紡織業
紡織技術的創新,其實早在一般認定的工業革命開始時間前就有了革
新。首先是1733年的凱伊(Kay)發明的「飛梭」,使織品的產量提升大約
一倍,另一位則是路易‧保羅(Lewis Paul)於1738年改良紡紗機,利用「滾
軸」來拉引紡紗機上的原料纖維。當這兩個技術開始被普遍地使用後,則引
發了一連串地技術革新。
1768年,哈格里夫(Hargreaves)改良紡織機,取名珍妮紡織機,它可
以使一位操作紡織機的勞工同時操作數個紡錘。1769年,阿克萊特
(Arkwiright)改良出水力紡織機,設計用水力來操作,利用轉輪來抽引纖
維,但其他機件構造的部分本質上和以往的紡織機仍是差不多的。
原則上,珍妮及水力紡織機的出現帶動了整個紡織機械的革新改良。
如前所述,紡織機械的改良帶動了整個產業上下游間的技術革新,使紡織業
成為了英國工業革命最重要的核心產業。

2.煤鐵礦冶
英國人很早就知道用煤,首先是用於家庭取暖使用,工業上使用煤則比
較晚。而18世紀初所改良的一些機械主要都是用來採煤用的(例:紐科門
蒸汽機)。而1765年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機後更能升煤礦產量。以及之後
礦坑內的技術改革(如風牆的使用、安全照明燈的發明等)以及礦坑鐵道的
鋪設,使得煤礦的產量大增。
  煉鐵業是發展重工業的基礎,蒸汽機的製造帶來了煉鐵業的繁榮;而此
時英國對法國戰爭的軍火需要擴大了煉鐵業。戰後工業革命開始進入以煉鐵
和機器製造為主的階段。1824年英國議會取消部分機器禁止出口後,更刺
激了機器生產。1828年.尼爾森發明用鼓風爐把熱空氣吹進熔鐵爐的新法,
完成煉鐵技術的改革。在機器製造上,19世紀20年代發明卡尺和車床;1838
年內史密斯發明汽錘。到40年代﹐已能用機器製造工作母機﹐主要部件已
標準化。

3. 動力機械
新機器發明後(一開始是紡織機械),自然需要有強大的動力來推進。原有的畜力、風力很不穩定,水力又受地理限制,所以發明全新的動力機械成了迫切的需要。其實早在17世紀末法國人就有製造改良蒸汽機的技術,而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例如紐科門等人就已有改良蒸汽機的貢獻。而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則大大提升了蒸汽機的用途,原來只是拿來做礦坑抽水之用的蒸汽機,之後便用於紡織、煉鐵等其他輕重工業以提供動力,甚至影響後面交通運輸的改善。故瓦特的貢獻如此被強調。

4.交通建設
工業革命各產業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技術不斷的改良使得產品產量不斷
地增長,國內市場也不斷地的擴大。由於市場擴大,故對交通運輸方面出現
新的需求。18世紀中葉鐵軌首先出現,但一開始並非給火車行進。19世紀
火車的發明則更從根本上解決了陸路交通問題。1830年採礦工程師史帝文
生將蒸汽機裝在貨車上,發明了火車。短短數年間,鐵路支配了長途運輸,
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及更低廉的成本運送人或貨物。利物浦和曼徹斯特首先用
鐵路連結起來。50年代﹐英國的主要鐵路幹線均已完成。
18世紀末,即有發明家在船上試驗蒸汽機,直至美國人富爾頓於1807
年發明了汽船。19世紀上半葉﹐雖然帆船在遠洋航行上還處於極盛時代﹐
但使用蒸汽機於船舶上已獲成就。1818年在多佛和加來間已有渡輪。1838
年蒸汽輪船「阿斯」號和「大西洋」號橫渡大西洋成功,表蒸汽船的一頁新
猷。

(二)資本主義的興起

  這個時期的資本主義的興起,是在講一個相對的狀態。對比於15、16世紀以後的重商主義。為何技術發展革興會帶動資本主義思想的興起呢。首先來看在資本主義的影響下,工業會呈現一個什麼狀況的發展,再對照工業革命時期,或許可以了解。
資本主義下的工業講究的是標準化、規格化及大量的製造。生產不是為了滿足需求而製造。而反以刺激需求來創造景氣及推動事業。過去資本主義雖有雛型,但並非是一種完整的資本主義狀態(因市場並非自由競爭的,且政府會干預貿易,並以高額關稅防止外國貨品進入)。而工業革命時期,由於技術的發展,使商品得以使用標準化、規格化的方式生產,產量大幅提升,當國內市場達到供過於求時,資本家、商人們便轉而銷往海外。尤其是銷往殖民地來賺取利潤。當地市場是否對這種海外來的商品真有實質上的需求,以及當時歐洲以外的地區皆為新世界,商人到了這些新世界彼此之間屬於自由競爭的狀況。而這樣將產品傾銷到外國市場不顧當地需求的甚至認為當地可能為需求無限的假設毋寧不是一種資本主義。所以資本主義的出現或許不是因為工業革命,但資本主義整體的傳播與發展,倒是與工業革命之間出現了相輔相成的結果。

(三)都市化與社會問題

由於過去的農民大量湧入城市找尋工作機會,使得城市快速發展而成為都市。過去的城市是自給自足的,有高闊的城牆,封閉的經濟體系,並且以農業為主要的生產系統。而今由於工業革命而興起的都市,成為人與人之間不管是工作、生活都聚集在一起的地方。都市化的生活必然會產生一些問題,以及過去從沒有的現象。大眾文化開始興起,舉例來說,勞工們下工後該去哪裡打發時間?於是有了小酒館的出現,大家可以在那裡喝著廉價的酒並聊天,打發剩餘的時間。而都市的擴張也產生了衛生的居住問題,過份擁擠的人口使得居住條件及品質大幅降低,導致許多流行病蔓延。道德標準及行政效率也隨之降低了,犯罪率上升,而接踵而來的工作壓力、雇主剝削問題也使得自殺的狀況增多。
工業革命以前的家庭傳統是一個深具權威的大家長單位,除了具有過去生、養、教等基本功能外,還負起所謂「社會安全」的責任。而工業革命後,家庭變成了一個受限的單位,較前不穩定且功能也大大減少。因為社會取代家庭的傳統責任,家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少,過去,家庭是一個小社會裡的大核心單位,而工業革命後,家庭是一個日漸增大的社會裡的小核心單位。
人口稠密的都市必須有充足的糧食供應,而引發了運輸的大量需求,因為都市的主要生產系統並非農業,而是工業,故糧食須從其他糧產區運來。都市也需要大量的供水,因此許多蓄水池或水力設施於此時期被興建。
工業革命也使得社會出現了兩種階級──資本家(雇主)與勞工。兩者之間的關係已不同過去的附庸關係,過去的關係或許還比較親密。而今資本家與勞工之間的關係是沒有感情的契約關係,並且不是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的,故兩者之間充滿了許多矛盾與摩擦,也充滿著許多問題。
首先是工資問題,資本家的貪婪,使工資一直普遍低廉。男人的工資尚且高於女人和小孩,但仍然是不合理。當時的工資並不會隨著物價的波動而有漲幅。然而求職者眾,資本家根本不愁出現勞力短缺的情況,反而更能強迫勞工接受低廉的工資,勞工根本無力抗衡。
再來是有關工時的問題,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勞工的工作時間每天平均約14個小時。在過去非工廠型態的時候,這樣長時間的工作或許也是司空見慣。但過去是家庭形式的手工業型態,工作氣氛是可以很融洽的,無形之中減少了工作的壓力。而今工業革命發展下的工作氣氛並非以前那樣溫暖,監工態度又很凶惡,工作型態又是一成不變的(由於標準化的影響),長期的工作時間對勞工而言更是無形的壓力與折磨。再加上工資與工時,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實在是不相稱,工作又沒有休息時間,也沒有如同現今的休假制度,常常是一年到頭都在工作,勞工生活之辛苦可想而知。
廠房與宿舍的設計也是不良,勞工居住的品質普遍不佳,常有小空間擠許多人的狀況,生活空間擁擠狹小。工廠廠房設計亦不良,不注重衛生問題,勞工安全與健康屢受考驗。職業病或工安事故常常發生。但雇主對此從不在意,對比富有人家的華美豪宅,工業進步似乎是一種諷刺。
婦女與童工的地位更是低落,輕工業進步造成的大量機器化發展,使得婦女與兒童也適合工作,且工資又比一般男性勞工低廉,故雇主大量雇用,紡織業裡的婦女及童工佔了多數比例,然而婦女和童工的待遇也沒有比較好,甚至屢遭虐待及長時間工作、不佳伙食的折磨。這些事情都在在地反應了工業革命中的陰暗面。
當時勞工的教育水準普遍不高,且工業還在發展的階段,對於權益的爭取是否真有概念,有待商榷。但當時亦有一批不同一般的資本家如歐文等,創建了一個自給自足的烏托邦世界,以及19世紀中開始陸陸續續出現社會立法。但當時的社會立法是否真以勞工為主體來思考或者只是富有上層階級的惻隱之心?或許惻隱之心的成分還多一點吧。


to be continu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220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